中长期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灌城民国陶瓷艺术博物馆 事业发展规划

第一章“十四五”时期灌城民国陶瓷艺术博物馆事业发展形势分析

(一)“一带一路”倡议和文明交流互鉴为我馆事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撑。

“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稳步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为文物事业的国际交流提供了新空间。随着我国与沿线国家的交流互动日益增强,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了《关于让文物活起来 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意见》,文物工作在彰显中国璀璨文明、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影响力的地位与日俱增。博物馆工作在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助力元首外交、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要。

(二)中央高度重视和社会民众的热切需求为我馆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关心支持博物馆事业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博物馆事业的重视前所未有。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要求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守护好历史文化遗存、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博物馆事业发展,新建了解江西省博物馆、南昌市博物馆等大型博物馆。博物馆全面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日益成为人民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参观博物馆”逐渐成为新的社会时尚,“把博物馆带回家”已成为大家满足自身文化需求的共识。

(三)国家九部委的指导意见为博物馆改革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中央宣传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我国博物馆改革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意见》聚焦解决博物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旨在激发博物馆发展活力,实现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作为江西上下5000年优秀传统文化人杰地灵,江西景德镇中国瓷都享有世界盛名。从宋朝开始,尤其是元朝、明朝为世界瓷业的发展及一带一路的贸易达到了巅峰阶段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中国瓷业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征程为全省博物馆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江西文化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景德镇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历代制瓷技艺而享誉世界,被称为“瓷都”,从宋元开始为世界瓷业的开创和发展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尤其是元代600多家御窑厂遍布景德镇和江西,我馆要依托中国景德镇瓷业发展为中心,以进一步深入研究发展珠山八友大师和民国民家瓷作品,设计好,规划好发展我馆的十四五时期的博物馆发展。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重要论述精神,认真落实总书记18大、19大以来20多次考察各地博物馆以及江西视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和加强公共文化供给为抓手,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为目标,以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充分发挥博物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博物馆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为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二、基本原则

四、坚持正确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指引,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现格局,立足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充分发挥博物馆保存历史记忆、传承人类文明、厚植家国情怀、弘扬中国精神的窗口作用,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五、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深化博物馆机制改革,补齐发展短板,强化交流合作机制,完善社会评价机制,形成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博物馆发展格局。

六、坚持开放共享。营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通过协同创新、社会参与、跨界合作、线上传播等方式,促进资源要素有序流动,多措并举盘活博物馆藏品资源,线上线全方位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文化服务,讲好江西故事、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七、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二)积极贯彻落实中宣部等九部委《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到“十四五”末,人本化服务、系统化思维、数字化利用、融合化发展的博物馆发展态势基本形成,博物馆藏品体系逐步健全、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硬件设施逐步完善、服务能力逐步提升、发展活力和创新力不断增强、社会贡献度逐年增加,专业化、规范化、数字化、智慧化程度不断提高,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省情市情的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之路。利用自身优势,根据省文旅厅2025年的目标精神,在全省范围内建50个乡镇博物馆。

(三)(二)具体指标

(四)2023年,完全融入全省卓越博物馆发展计划和中小博物馆提升计划,达到国家二级博物馆定级标准,因地制宜特色化发展;有效盘活资源,实施馆藏文物保护修复和预防性保护项目5项。年均举办线下线上陈列展览超15个,年接待观众突破20万人次,年均举办线上线下各类社会教育活动50场次。在全省范围有条件有意向的地、市、县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文旅旅游。目前已与景德镇浮梁县园田溪吸小镇设立灌城民国陶瓷艺术博物馆浮梁县分馆在江西靖安县中原乡利用清代古建筑设立靖安分馆,在南昌市西湖区朝阳设立灌城民国陶瓷艺术博物馆分馆,以上方案规划已报县市区政府。待上会通过。到2026年灌城民国陶瓷艺术博物馆将在全省建立六个分馆。

(五)第三章 主要任务

(六)一、健全馆藏文物保护利用体系。落实陈列布展提升项目社会教育提升项目。完善馆藏文物保护管理制度、保管技术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规范馆藏文物保护管理,加强馆藏文物的征集、编目、建账、保管工作。改善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完善预防性保护体系。推进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达标建设,改建文物库房,配套建设重点博物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控制设施。强化藏品征集工作,丰富藏品结构,切实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变迁见证物征藏。

二、提升博物馆现代化治理水平。健全、完善博物馆人事、财务、藏品管理的各项制度规范,不断提升博物馆规范化、智慧化管理水平。积极参与文博系统政府购买社会力量公共文化服务,博物馆藏品征集、鉴定、库房管理标准规范,博物馆藏品数字化保护利用标准等行业规范标准,逐步实现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三、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推动博物馆体制机制优化完善,提高理事会科学决策和监事会依法依规监督管理能力,增强博物馆自身造血功能。有序引导企业、社会组织、个人以捐赠等形式支持博物馆事业发展。

四、深化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试点延时错峰开放。加大博物馆线上展览、教育活动、讲座讲坛、视频直播等策划力度,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博物馆传播体系。深化博物馆对社会特殊群体的公益性服务项目。

五、完善构建博物馆大安全体系。树立全防全控的大安全观,构建起现代技术支撑的大安全防护体系,打造开放、公正、包容、平等、安全、稳定的博物馆体验环境。加强博物馆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安防、消防、防雷设施,尽快推进安全标准化建设,构建科学有效的安全防护体系,全面提高博物馆安全防范能力。

六、构建博物馆风险防控体系。切实增强防范化解风险决策处置能力,加强博物馆防范化解风险能力建设,杜绝内部法人违法、重大职务犯罪等风险,在面临外部公共卫生安全、舆论危机、企业欺诈、法律纠纷、暴恐威胁和重大社会治安问题时,能够有效应对、妥善处置,维护博物馆良好社会形象和公共利益。

七、健全博物馆领域新型监管机制。积极参与“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博物馆领域监管机制,不断提升博物馆领域事中事后监管效能,促进博物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八、策划系列原创精品陈列展览。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深入挖掘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跨越时空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审美风范,以古鉴今、古为今用、启迪后人。全面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落实联合办展、巡回展览、流动展览、网上展示,提高藏品展示利用水平。

九、强化博物馆科学研究。以博物馆创新性改革为导向,推荐指导条件成熟的大中型博物馆纳入科研事业单位序列。重视科学研究对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加大科学研究投入,深化学术研究,浓郁科研氛围。加强研究人才学术能力建设,发挥好博士后工作站作用,参与省文物局与省社科联联合发布的省级课题项目,鼓励专业干部申报社科基金等科研项目,探索社会广泛参与的开放型科研体系,增强学术研究影响力。

十、策划打造精品陈列展览。深入挖掘文物的当代价值,结合时代发展、时事热点,策划、打造一批阐释文物价值内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华文明起源、赣派文化、红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等主题的原创性展览,打造博物馆陈列展览新品牌。

十一、落实陈列展览协同创新。创新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形式和手段,增强陈列展览的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和参与性,加大新技术、新成果、新手段在展示中的应用,改善展陈设备和服务配套设施。

十二、推出“云展览”。通过“互联网+”项目的实施,大力发展博物馆云展览、云教育,加大博物馆虚拟展览和文物数字资源共享力度,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博物馆传播体系,推动博物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以博物馆数字化赋能公共文化服务,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展览体系,满足观众便捷化分众化文化需求。实施“云展览”平台建设项目:建设省级“云展览”平台,全面依托数字化技术,充分利用藏品资源,拓展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探索“云展览+云直播”模式,推介一批优质线上展览、线上体验教育活动和讲解员主播。

十三、探索独立策展人制度,优化展览策划制作流程。探索策展人制度,将策展人制度与现有管理模式相衔接,发挥策展人的引领作用,协调各相关部门职能,推出更多高品质、原创性主题展览。逐步完善“藏品研究+策展+学术推广+文创产品+教育活动”的展陈模式;尝试公开征集选题,探索以需定供的菜单式展览服务。

十四、推进博物馆资源融入中小学教育体系。拓宽历史文物、革命文物知识纳入义务教育知识体系渠道,规范并创新研学教育,稳步实施优秀历史文化进校园示范项目,研发精品博物馆课程,建设博物馆分众式文物教育课程及资源数据库共享平台,建成青少年“第三课堂”教育项目库,完善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资源进行线上线下学习长效机制,强化优秀项目示范引领,积极推介“博物馆青少年教育优秀案例”。发挥文物在学校课程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综合素质教育、职业技能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开发一批博物馆课程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继续推动博物馆教育进校园活动,规范博物馆研学活动。

十五、落实有关项目。“互联网+文物教育”平台建设项目整合博物馆和社会力量开发数字化、网络化的文物教育课程及其他教学资源,深入推进“互联网+文物教育”建设,充分将博物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和社会教育,推进文化遗产课程纳入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平台推广应用。开放式文物修复展示教育项目:从书画、图书、陶瓷铜器等方面展示文物修复技术,多方位展示文物保护修复的理念、方法和技术,积极弘扬传统技艺,普及文物保养知识,为公众揭开文物修复工作的神秘面纱。

十六、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推进现代科学技术和设备在馆藏文物修复、防护和加固中的运用,建立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与鉴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加强藏品研究成果转化和跨学科综合研究,构建文物藏品的知识图谱,深入挖掘文物藏品背后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技价值、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加强藏品研究的优秀成果向陈列展览、社会教育、文创产业等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转化。推动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统筹规划全省博物馆数字化工作,参与全省数字博物馆分馆建设,发挥数字节点功能和作用,实现全省博物馆物质形态与数字形态的共融共通,打造涵盖省域内所有博物馆的数字博物馆矩阵,实现博物馆在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方面的突破性发展。

十七、参与全省、市博物馆云展陈体系建设响应全省馆藏文物数据库建设,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技术,通过数字化技术(VR、AR、MR、XR、AI)、数字化虚拟展览、网上虚拟展厅、“云”展览等提升沉浸式体验,完善“互联网+”数字化全方位展示系统,参与建设全省“云展览”综合推广平台,推动博物馆“云展览”与博物馆教育、传媒推广的深度融合。鼓励社会广泛参与共建线上展陈空间,打造博物馆虚拟陈列展览社区,树立“云展览”品牌。推动博物馆数字资源开放共享。推进博物馆与科技、民生、教育、旅游等行业的深度融合,真正实现文物资源的共建共享,构建全博物馆系统数字互联生态圈,推动数字博物馆向智慧博物馆转型升级。加强交流互鉴,扩大影响力完善博物馆展览交流合作平台讲好江西故事。

十八、参与建立多层次文物鉴定服务体系。城民国陶瓷艺术博物馆由省博物馆馆长彭适凡组织20几位全国及全省退休博物馆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让民间收藏文物“活”起来,加强收藏文化培育和鉴定服务供给。加强文物鉴定基础研究、科技支撑和人才培养,加快科技辅助鉴定研究与应用。

十九、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深化融合发展,鼓励改革创新,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促进文旅融合发展,通过优化博物馆服务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拓宽旅游服务空间,满足公众需求,助力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借助数字手段,通过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沉浸式体验,借助新技术新手段,打造服务型智慧化景区,切实加强现有博物馆软硬件水平,提升参观者的便捷度、舒适度和体验感。强化文物创意产品开发。尝试线上线下市场化运作机制,重点培育不同层级、不同类别的示范性、引领性的试点单位与品牌产品。建设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互联网经济模式下博物馆文创产品研发设计、市场营销、收益分配、IP授权等社会参与新模式。搭建博物馆文物资源信息共享平台,打破地域空间的壁垒,构建全链条文创产品开发体系,增强博物馆自身造血功能,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共赢。

二十、健全人才队伍建设。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文物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以博物馆“文物考古、科技保护、传播利用、专业技能、综合管理”五支队伍建设为抓手,不断完善博物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综合素养高、具有国际视野的文博队伍。依托国家重大科研、工程和保护项目、国家合作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机构及现有大中型博物馆,以高层次创新型领军人才为重点,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博物馆专家、专业领域学术技术带头人和高水平专业团队。围绕提升专业技术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重点领域、重点专业的人才开发与培养,打造一支知识结构优化、能力素质过硬的科技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以提高领导水平和行政能力为核心,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勤政廉洁、求真务实的高素质复合型管理人才队伍。满足藏品保护、管理与博物馆展陈需求,大力培养和引进一批技能型职业技术人才。完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支持博物馆设立流动岗,吸引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兼职;引导和鼓励人才关注基层,以挂职、特聘等形式向基层地区和岗位流动。加大传播推广、文创研发、数字化建设等方面急需紧缺人才的招聘引进力度,探索设立流动岗或兼职等柔性方式吸纳、引进人才。强化人才培训,根据不同岗位要求,开展分级分类培训,建立开放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队伍整体素质能力。健全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博物馆相关专业设置,优化课程体系,扩宽实习实践渠道,培养与博物馆事业发展相衔接的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合作,通过合作交流、办学培训、引进培养、实习锻炼等,培养文物修复、博物馆展陈策划等急需紧缺人才。加强在职培训,参与全省博物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针对馆藏文物修复、文物鉴定、博物馆管理等方向,组织开展专题培训班。

第四章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明确责任、权利和义务,建立相应的问责和奖惩制度。加强各级博物馆主管部门决策能力、宏观管理能力、执法监督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负责并推动本规划的实施。大力贯彻执行各项博物馆法律法规,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负责制及责任倒查追究机制,促进重点建设项目责任落实,推动博物馆治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二、经费保障

加大博物馆建设经费投入,并积极吸收社会资金用于博物馆事业发展。通过社会集资、组织或个人捐助等多种渠道筹措博物馆建设经费。加强对博物馆建设专项经费使用管理的监督审计,确保专款专用,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三、人才保障

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博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加大博物馆人才资源开发力度,通过国际合作、培训、深造、交流、教育等方式培养高素质人才。引进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创新人才和青年骨干人才,注重博物馆建设重点项目实施与人才能力建设有机衔接。鼓励博物馆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社会企业等合作共建,加强博物馆“五支队伍”建设。深化人才选拔制度、岗位管理制度、人才考核制度、人才激励制度改革,健全人才服务体系,做好人才培养服务,为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宣传保障

加强对“十四五”规划的宣传工作,认真按照规划内容实施、落实规划。在规划实施各阶段,通过多种方式对“十四五”时期各领域重点项目进行梳理和宣传报道,尤其是利用新媒体加强宣传,引导广大社会公众关注规划实施,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及时吸纳社会意见,推动规划高效能实施和高质量完成。




come-here